学校首页

实验室年报

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运行管理 > 实验室年报 > 2016-2020年

五年工作总结报告(2016-2020)

1、重要研究成果与贡献

近5年,实验室围绕五大方向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在论文、专著、专利,成果转化,科技奖励,产学研合作以及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等方面取得如下成绩:

1、论文、专著、专利:发表论文1076篇,SCI收录772篇。其中在Chem.、Nat. Chem.、Adv. Mater.等领域内顶级期刊上发表65篇;编著出版专著23部,其中主编6部;申请发明专利180项,授权65项。

2、成果转化:实现科技成果转化3项,合同金额达3597万元。其中,抗凝血药物磺达肝葵钠原料药合成新工艺开发打破了工业制造极端困难的瓶颈,实现40步累计步骤、最长线性20步、总收率1.5%的高效率、可规模化合成,已经完成507万股权转让四川奥邦药业进行产业化研究。

3、科技奖励:获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2项(排名第一),取得了减重药物奥利司他不对称催化全合成关键技术与产业化(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待公布)、静脉注射用脂质类纳米药物制剂关键技术及产业化(国家科技进步奖1项,待公布)2项重大科学技术创新。荣获2019年第21届吴阶平-保罗·杨森医学医药奖1项,2018年第三届中国药学会-以岭生物医药创新奖1项,2017年树兰医学青年奖1项。

4、产学研合作:合作共建平台和基地5个,包括:延安药业投资4500万元,共建“四川大学—延安医药工程联合实验室”;合作共建“四川大学华西药学院—华法美药物质量研究中心”,拟建成国际国内知名的第三方认证机构;与上海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建国家小分子药物精准化工程技术中心。

5、服务国家重大战略:2017至2019年,共4人次、8个月赴西藏大学全职帮扶,讲授课程4门,接收藏大14名研究生来校学习。联合承担“西藏自治区教育厅重大委托项目”及“西藏大学优势学科地方对接项目”2项,总经费共计230.0万元。研发了白肉灵芝种植和质量标准新技术,助推了当地农户的脱贫致富,加速了优质特色藏药的产业转化进程。2020年初新冠疫情爆发后,开发抗新型冠状病毒新药成为亟待解决的国家需求。秦勇教授团队与军事医学科学院合作,对抗新冠病毒药物remdesivir的应急储备生产进行攻关,显著改进该药物关键合成步骤效率,克服了制约其规模化合成的瓶颈。

2、承担科研任务

2016-2020实验室承担各类科研项目共435项,到账总经费1.61333亿元。

1、新增各类纵向科研项目155项,获批总经费10660.64万元,包括:

(1)、国家级项目65项,批准总经费8276.64万元。

国家重大新药创制专项4项,到账经费1334.58万元;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项,到账经费608.8万元;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2项,到账经费833.6万元;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项目1项,到账经费680万元;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项目2项,到账经费740万元;

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项目1项,到账经费150万元;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和青年基金项目43项,到账经费1966.38万元;

国际(交流)合作与交流项目4项,到账经费336.42万元;

联合基金项目2项,到账经费264.405万元;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2项,批准经费45万。

(2)、省部级及其他项目新增90项,总到账经费1891.7万元。

2、新增企业横向合作项目194项,合同经费13098.76万元,到账经费6595.09万元,其中单项合同经费最高4500万元,目前已到账2500万元。

3、人才培养情况

代表性措施:

1.与国家大容量注射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与企业共建)、生物治疗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级平台共同联合培养人才,组建力量雄厚的师资队伍,提供强大培养支撑。

2.推进跨学科、跨院系人才培养。与化学学院共建“绿色化学与创新药学双创实验中心”,打破学科/专业壁垒,促进学科交叉、激活源头创新;与华西临床医学院共同开设《医药生物技术前沿》等前沿型课程;邀请企业千人计划等专家授课,打造高质量专业学位课程。

3.重视境外学术交流。通过“大川视界”项目“米玉士基金”支持研究生分别赴欧美等国家参加高水平学术会议近50人次,短期交流10人次。打造华西药学国际合作基地,与北卡大学教堂山分校、日本东北大学药学院作开展海外实践活动4次,参与学生60人次。

4.深度开展产教融合育人,实现人才链与产业链全面贯通。与科伦药业联合创办“科伦班”,首创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与康弘制药等大型药企开展紧密产学研合作,为学生建立长期实践基地。

取得的成效:

实验室培养的学生综合素质高,创新能力强,具有厚通识、宽视野、多交叉的特点。近5年,荣获全国药学专业学位优秀教学案例3个,全国药学专业学位优秀论文3篇,获首届全国临床药学研究生临床药历比赛获特等奖、三等奖和最佳组织奖以及最佳演讲表现奖。获互联网+国家银奖1项、铜奖2项,四川省金奖4项。获得国家奖学金66人,校级优秀毕业生226人、省级优秀毕业生10人。2019年和2020年连续获得“德沃群芳”育人文化建设标兵团队。

4、科教融合推动教学发展

实验室人员积极承担本科、研究生课程教学等任务,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深度推进科教融合。

承担教学任务情况:实验室人员坚持基础知识、学科前沿探索等不同类别课程的有机统一,开设本科生课程73门、研究生课程86门。大力加强教材建设,主、参编教材近50种,其中主编教材20种,其中《临床药物治疗学总论》、《生物制药学》等30本教材和专著均作为研究生课程的教材使用。积极参加教学培训和申请教研教改项目,保持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先进性,主持教改项目20余项。近5年获得省部级以上课程建设项目1项,校级等14项。获国家级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参与20%),以第一完成人获省级教学成果奖3项。

科研成果转化教学资源:实验室科研成果突出的成员将药学前沿研究进展有机融入靶向药物递药系统、新药研究与开发等课程教学,并牵头开设系列高阶实验课程群,如高等药剂学实验、高等药物化学实验、高等天然药物化学实验等7门,个性化培养学生。在双创教育方面,坚持“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创新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双轮驱动,将领域前沿研究、实验室科研成果与本科生毕业论文、科研训练、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深度结合,推进科教融合。以产学研合作为纽带,与成都康弘、四川科伦、重庆药友等数10家大型制药企业、卫生事业单位建设长期实习基地和项目制实践基地,并聘请企业千人计划等专家开设高端特色课程,在教学内容上体现基础厚重、科学先进、学科前沿和行业趋势。

5、开放交流

2016-2020年设立开放课题项目12项,资助经费共计48万元,标注实验室论文总数26篇;截止2020年12月在研项目2项。开放课题资助对象主要为国内,特别是西部地区高校独立成组不久、且有发展潜力的年轻科技工作者。开放课题资助方向:1.靶向药物与释药系统体内药代动力学模型的建立;2.靶向性配体和前体药物的设计与合成;3.先导化合物的发现、活性筛选和成药性研究;4.活性天然产物的合成及结构关系研究;5.先导化合物的药理学作用机制研究。

实验室积极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积极与国内外企业、研究机构共建研究平台,合作申请项目和开展科研攻关。国内知名专家共计78位受邀来访,实验室成员受邀在国内大会及分会场报告150人次。合作共建平台和基地5个,签订技术服务合同共计235项,到账经费达8214.9万元。邀请来自美国、英国、德国、日本、韩国、新加坡及中国香港地区的国际知名学者共计45人来访。实验室成员受邀在国际会议上做特邀报告7人次,国际大会报告及分会场报告41人次。俄罗斯等签订国际合作项目4项,合作经费共计357.5万元;国际组织和期刊任职6人次;研究生分别赴境外参加高水平学术会议做报告12人次,参加伯明翰暑期交流、美国加州大学欧文分校寒假项目等短期交流10人次,与全美药学专业排名第一的北卡大学教堂山分校、日本东北大学药学院作开展海外实践活动4次。

实验室成员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和影响力,通过夏令营、讲座、网络宣传、扶贫等形式积极进行药学知识的科普和传播,社会反响强烈。开展“星星之火”基层长效扶智实践项目,设立“星火燎原宣讲团”微信公众号,运用自身专业知识,在简阳市新乐村、岳池县红朝门村等共开展了16次基层志愿服务活动,为促进乡村教育和合理用药理念贡献力量。

6、运行管理

实验室实行学术委员会指导下的主任负责制,设有主任1名,副主任1名。实验室定期召开学术委员会,向各位学术委员汇报年度工作进展,委员就年度工作进行讨论,并对实验室存在的不足以及今后的发展等提出建议和指导性意见。依托单位四川大学在实验室的人才引进、项目申报、科研条件和行政后勤等给与了全面和大力的支持。

截止2020.12.31,实验室拥有价值约9037万元的仪器设备,其中10万以上的仪器设备134台套,价值约5636万元。40万以上设备机组均有专人管理,每台设备都制定了操作规程、安全卫生管理制度,并定期开展培训。定期维护仪器设备,保障实验设备处于良好的运行状态。实验室40万以上大型设备平均使用机时数约为2700小时/台/年,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平均每年约60项,为实验室教学科研出成果提供了有力支撑,并对校内外用户开放共享。连续三年全校大型设备开放共享年终考核评比中名列三甲,并荣获“四川大学2020年实验仪器设备开放共享考核优秀单位”(首次评选)。